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

ITS vs 海底隧道流量不均

博客林忌寫了一篇《譚偉豪博士超智能發明》,預言譚博士將獲諾貝爾獎,筆者早已預測到了。

IT戇豆撰文《 以ITS解開隧道流量不均死結》批評政府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緩慢,並指「多年來,香港三條過海隧道的使用率嚴重失衡,以致出現分流失效的問題。除非政府有決心盡快在本港落實推行智能交通運輸系統(ITS),讓駕駛人士更方便、更快捷地取得實時的道路資訊,在駕駛途中,預早選定適合的過海路線,這樣才是最有效的治本之道。」

筆者客觀一點看,整篇文章並無問題,因為文章的內容,只是將政府或立法會的文件內容,即智能運輸系統歷年的發展抄一篇,當然不會有問題。出事的,就是上面的一段。過海隧道塞車,究其原因,是因為要過海的車太多,但道路的容量不足以消化車輛,問題只是如此簡單而已。

要解決問題,理論上十分簡單:增加供應或減少需求。

建新的道路和新海底隧道都是辦法,不過,執行起來的難道頗高:是填海,還是應該遷移市民和商業大廈往山上呢?填海大家已經否決了。另一種想法,就是將什麼扯旗山、渣甸山和柏架山之類移平(或者為了保留香港的skyline,不要移平),將樓宇大量向「向陸」遷徙,將海邊的地皮留作興建道路。是的,很掃興,但這是辦法呀!搬走了大量在海邊的商業大廈,新政府總部更可以停工了,改為興建道路,那麼政府便可以既不填海,又可以興建十二線雙程行車,大大增加港島區道路的容量。

不接受嗎?尚有辦法,就是減低需求。

一、將政府總部遷至錦田
這樣,那些要親近政府的達官貴人的辦公室,以為政府高官的官邸等等,也將會一併遷至新界西。隔涉?絕不。錦田雖然位處新界西北,但那裡有西鐵,日後的廣深港高速鐵路也會路經該處,若然如此,高鐵大可以在錦田加開一站,方便政府高官北上述職之餘,還可以將車輛由現在的港島區,引到新界西,挽救一下沒有人用的三號幹線!三號幹線多了收入,不用加價,對市民也有好處,我們更不用「集資」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,又省下了大筆公帑,是一個「雙贏」的方案也!

二、電子道路收費
不搬遷政府總部也沒有問題,錢可以解決到的問題就不是問題。政府大可以在港島引入電子道路收費,每次非港島區的車輛使用港島區的道路,最低消費為一百大元,如果使用的路程與時間超出某個水平,則收費會遞增。如此這般,筆者相信所有過海者都會改用西隧,一如當大家發現手提電話講得太多,額外的收費很驚人之時,大家都寧願用一個較貴的計劃一樣!

至於使用道路為什麼要收費?筆者的回答是:為什麼不用收費。

好了,引入電子道路收費以後,只有達官貴人可以居於港島,平民伯姓只會搭地鐵,港島區居民大減,駕車者沒有什麼特別事也不會到港島,塞車問題迎刃而解。

三、大幅增加電費
政府可以與港燈合作,以港燈發電成本昂貴為理由,容許港燈增加電費五至十倍。由於生活成本過高,大量居民遷移至九龍,中小企也會遷往九龍,過海巴士數目大減。

四、將港島列為生態保護區
全部人類需遷移,進入港島要申請,而且每天限額為一百五十名,塞車問題即時解決。不可能?環保人士總能找到值得列為生態保護區的理由,一如明光社總可以在任何物件中看見淫褻或不雅的資訊,即使你舉起五隻手指,他們也只會看見中指,大家不用擔心。

再瘋狂一點的想法還是有的,但都必須基於減少需求或增加供應的原則。除非IT戇豆告訴大家,引入智能交通系統,能令司機突然發現港島非常塞車而放棄前往, which is quite impossible, 否則,林忌說得對,那不可能解決隧道流量不均,因為小學三年班的學生也知道,想快的話,當然是行西隧啦。你問問政府高官要過海,那一個會行紅隧?

IT戇豆不明白的,是政府刻意要留一條無人行的隧道,讓有錢人和窮人都有選擇。大家都知道,越來越多住慣港島的達官貴人也要北上,難道他們要花兩個小時在紅隧處塞?他們不在乎錢,只在乎時間,留一條昂貴的隧道給達官貴人是需要的。

香港人真是too simple, sometimes naive,政府根本從來不想解決隧道流量不均,這是政府的政策目標呀。

1 則留言:

漂泊旅人 Adventurer 提到...

重有一個方法,不過無咩可能實現囉…

就係逼曬D市民用體積超小ge日本節能汽車。依家D私家車好大部份時間都係坐得個司機,其餘路面空間都比無人坐個part霸埋,減少車輛體積長度等於變相加大路面承載量。

如果曾特首唔怕比人掟蕉的話,可以試下ge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