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
哈佛報告嚴重高估醫療開支 -- 隊冧強醫金系列 (1)

筆者一直認為香港無需要設立「強醫金」,政府絕對有能力應付醫療開支。筆者所指的強醫金,不是狹義的強制性醫療供款,而是泛指一切增加市民負擔來應付醫療開支的計劃,包括強制私人醫療供款。

明日政府將會公佈醫療改革的諮詢文件,政府的講法,是醫療開支因為人口老化而急增,所以,政府無法完全由稅收支持醫療開支,而需要尋找新的財政資源。

政府在明日的諮詢文件中會否討論這點尚未知,但我們即管看看九九年出版的哈佛報告(即《香港醫護改革:為何要改?為誰而改?》)的推算是否正確。

哈佛醫療報告,根據人口、通脹、市民使用率等五個因素,推算由一九九七年至二零一六年的「公共醫療開支額,哈佛的專家的準確度如何呢?

表一、公共醫療開支
年份
哈佛報告推算(億元)實際開支(財政年度)(億元)
1997323.91317.32
1998385.38358.74
1999445.63360.75
2000513.05371.02
2001589.84392.39
2002677.05386.13
2003776.04400.25
2004888.35371.79
20051015.75
20061159.94
20071323.32
20081508.31
20091717.85
20101954.99
資料來源:《香港醫護改革:為何要改?為誰而改?》Special Report No.6 - Financial Projection and Stimulation Model香港醫療衛生總開支帳目

如上表所見,哈佛報告原來預計香港到了零四年,醫療開支將會增至近九百億元,但實際上,公共醫療開支只不過是三百七十億元,只是原來推測的四成二。

這個失誤對醫療融資和醫療供款有何影響?套一句老套話,看下回分解好了。

2 則留言:

波蘿游 提到...

根據哈佛報告的預測,每年公營醫療支出的名義增長為14.8%。如此高的數字,主要是參考了醫管局:92-96年每年支出的16.8%名義增長率。又當年有如此高增長率,皆因其時名義GDP每年增長率為10.5%之高,再加上醫管局成立之初,過於為民請命,洗腳唔抹腳,導致5.3%的實質增長。

現實支出數字遠低於哈佛預測,原因是過去十年的通縮,GDP按年增長只有2%,人工增長輕微,醫管局亦成功壓縮人手,聘用廉價合約員工,令總支出維持十年前水平。明顯地,哈佛採用了最風光的92-96年為預算藍本,是錯估形勢,但其實大部份香港人在置業及投資上,都犯上同樣錯誤。

今天政府的預測是基於1%(不再是5.3%)的實質增長,算是務實的預算,雖然納稅人還是有權覺得太高,。世界上所有預算都不可能絕對準確,必須適時作出調整。就如不少人購買保險,都會按不同時段的需要及負擔能力,增加或減少保額及保費,但就不會因為有可能錯估形勢而放軟手腳,望天打卦。

藍天蔚 提到...

波蘿游:

我未看今天那份,但是,今天那份的估計好像比哈佛報告誇張。日後再詳細研究。

藍天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