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指香港醫療開支急增的原因,就是人口老化。不過,筆者對這個政府最基礎的假設也有疑問。當然,人口老化在全世界都出現,但還是有很多疑問。
人口老化是一個永久的問題,還是一個「短暫」的問題?
為何筆者會提出「短暫」的想法?一如其他地方,香港人口老化的原因,主因有兩個:戰後嬰兒潮退休,這是全世界都感到頭痛的問題。戰後出生的一代,即四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,將在未來二十年退休。這批人退休,會令社會福利和醫療開支不斷上升,引致公共財政危機。幸好香港沒有pay as you go式的退休金,否則財政問題可能更嚴重。當現時四十至四十四歲的人士廿五年後退休,將會是香港最「困難」的時候。這也牽涉到另一個香港獨特的原因:過去十年超低的出生率。
九七年以前,香港每年最少有六萬個嬰兒出生,但九七至零六年,因為經濟不景加上市民對政府沒有信心,嬰兒出生的數目曾一度跌至每年四萬七千,零七年便回升至六萬以上──雖然部份可能屬內地人的子女。
廿五年後即二零三三年,當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佔人口比例最高時,九七至零七年出生的孩子,剛好是廿五至三十五歲,是正當盛年,負責養起香港的一群,而這批人卻最少。這應是香港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時期。
好了,再二十年後,即二零五三年,大部份嬰兒潮的長者也歸天,而九七至零七年出生的孩子,便是四十五至五十五歲,接近退休年齡。如果零七年後,香港的出生率回復「正常」,則人口又會變得「年輕」一點,有較多年輕人可以養活老年人。
以上的情況,是假設香港沒有做太多「額外」的工作,如吸引移民等,社會仍會由老化變會年青。所以,「人口老化」並非一個「長遠」的問題,而是一個短暫的問題。如果我們有能力應付大約二十年艱難的情況,我們最好不要使用一個長遠會破壞香港經濟靈活性的措施,如供強醫金這類「做左收唔番」的措施。
好了,若政府想做一個「有為」的政府,就不應是迫市民供強醫金,而是吸引更多有能力賺錢的人,移民到香港。美國立國二百年,仍是一個「年輕」的國家,就是他們不停讓世界各地的人到該處讀書、工作......所謂的優才計劃是其一,另一個則是拿回單程證的控制權──雖然這個政府不會做。
假設人口必定老化,因為要市民供這供那,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。而解決人口老化問題,當然從人口入手,是不是?人口老化是政府要攤大手板的無敵藉口,大家還記得,唐英年推銷銷售稅的時候,也是說人口老化的嗎?
2 則留言:
藍兄:
閣下除了經濟知識局限於維基字典的copy & paste 的小學級數外,似乎數學亦未達中學水平。
“即二零五三年,大部份嬰兒潮的長者也歸天”
現時人均壽命為82,因醫學發展,2033年可達85。平均數是甚麼意思,即有一半人能活過85歲,又何來大部份歸天。再者,平均數是包括英年早逝的市民,能活到65歲的,活過85歲的機會肯定超過一半。而且,請參考人口金字塔,現在除了40-50歲以外,20-40歲人士佔了人口其餘最重比例,後者將是40年後的老人,加上更老的還有超過一半(健)在,老人問題何來減輕?
“「人口老化」並非一個「長遠」的問題,而是一個短暫的問題。”
你認為二十年的問題是短暫的,因為四十年後有可能消失!!
真是另一驚人怪論。
未知你老闆可否對你說:
“亞藍,公司未來二十年有困難,暫時一半支薪,四十年後就可以回復正常”
哈佛報告是96年歌舞昇平時的政府自大產物,近日諮詢文件已不敢再提,何苦你還拿著這前朝腳布不放呢
波蘿游:
copy維基字典,只為要遷就閣下的水平。
一九五零年出生的人,到二零五三年,已是一百零三歲。一九六五年出生的,已是八十八。「現時人均壽命八十二」應是指年輕的一群,不會是老者。到了二零五三年,大部份嬰兒潮將已歸天是正確的推測。
閣下是否活到多二十年,我不敢肯定,但對於一個城市、一個國家來說,二十年不算什麼,董建華擱在位上也有七年啦!如果這種見識也沒有,閣下實在不宜討論經濟問題。
我還未看最新的諮詢文件,也知那份不是「歌舞昇平時的政府自大產物」所推測的醫療開支更驚人。如果哈佛報告嚴重高估醫療開支,那麼新的諮詢文件更是一份垃圾,香港根本不需要醫療融資。
藍天蔚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