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

我們真的要供款嗎?--隊冧強醫金系列(2)

政府推出醫療融資,最重要的原因,是「醫療開支因為人口急增,而稅收不能應付」,所以要市民供款。於是,醫療開支是否真的會急增,便是關鍵。

說到「融資」,我們便要知道,要「融」多少。知道了要「融」的數額,才會知道用什麼方法去「融」,每個人會怎樣被「溶」......。但現在哈佛報告的推測,是連第一步:融資額也說不準,那麼,到底我們是否真的需要融資呢?

哈佛報告高估香港的人口增長、經濟及通脹的增長率,而低估了人口老化的速度。由於過去十年,香港大多數時間都是通縮,而香港人因為經濟不景而不願生育,整體的醫療開支因而遠低於哈佛的預測。

這個錯誤,也引起另一個問題:莫非香港沒有經濟的起落?哈佛報告假設由一九九七年至二零一六年內二十年,經濟增長每年超過一成,完全沒有假設經濟有起落。經濟模組(model)多有此類問題,就是經濟模組只會假設所有東西每年會依照一個固定的比率增長,而沒有了經濟的周期。政府零零年做的香港公共財政的推算,指香港有結構性赤字也是如此。

然而,醫療開支沒有大幅增長,是否真的只因為經濟不景?別的產品的需求,可能會因為經濟不景,而令需求會下降。不過,對於醫療而言,需求彈性較低,未必會因為經濟不景而下跌,反而可能因為部份使用私人市場的市民回流公營市場而大幅增加。尚有就是,公共醫療開支,醫管局和政府的員工開支,是最大筆的開支,而這批人士的薪酬未必有下跌(雖然有減薪,但是所有員工都有增薪點,所以實際的開支應該沒有減少),所以,因為經濟不景而令名義開支沒有增長的說法也難合情理。

既然如此,公共醫療開支過去十年,沒有如哈佛報告般大幅增加,經濟不景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,但不是主要因素,而是這份報告原估計的,因為各種原因如人口老化、使用率增加等原因並沒有出現:這或許因為其他原因,包括部份市民返回內地就醫,但若這個結論(原來估計會增加醫療開支的假設)成立,那即是公共醫療開支不會大幅增加,那政府為什麼要醫療融資?

哈佛報告的預測失準,帶出一個極大的疑問:我們真的要醫療融資嗎?

8 則留言:

波蘿游 提到...

“因為經濟不景而令名義開支沒有增長的說法也難合情理。”
名義開支是:實際開支 x GDP inflator
92-96年GDP按年增長10.5%,97-07則只有2%,
當然會令兩者的名義開支分別很大。根據經濟學的ABC入門啊:
經濟不景 ==》 GDP增長減少 ==》名義開支減少
難道藍兄有其他經濟怪論 ?

“哈佛報告高估香港的人口增長、經濟及通脹的增長率,而低估了人口老化的速度。”
出生率下降,主因還是未能預知的經濟下滑。哈佛低估的不是人口老化速度,而是醫療改善,令壽命增長的影響,96年75歲人士佔23萬,06年則為38萬,港人越來越長命,令本港人口壽命全球最高,亦非當年可預知。

“但是(醫管局)所有員工都有增薪點,所以實際的開支應該沒有減少”
02至06年醫管局淨支出從306億減至280億,其間老年病人增加了十幾%,令醫護人數增加了2%。工作量多了很多,員工人數稍增了2%,但支出(主要人工)卻減少了8.5%,原因是合約醫生取代高薪醫生,這樣還不算是減少了實際開支嗎?

因為人口老化,必須未雨綢繆,融資是必然方向,力度有偏差日後還可適時調整

藍天蔚 提到...

波蘿游:

? "名義開支是:實際開支 X GDP inflator???????????????"

看看維基的說法:In economics a nominal value indicates the listed value of an item in a monetary currency as opposed to the 'real' value in terms of purchasing power.

經濟不景,開支不一定減少,要看是那一種開支,在消費理論便有所謂的inferior good。當然,醫療服務不是inferior good,但是經濟不景,市民對某些物品的需求增加(因而消費額增加)是有可能的。在香港經濟最惡劣的時候,大量「十蚊店」湧現便是例子。

"哈佛低估的不是人口老化速度,而是醫療改善,令壽命增長的影響"
你要指出的是什麼是原因,我在乎的,是數字上的分別。所謂「人口老化」,其實是說人口中老年人佔的比率越來越高。哈佛的報告估計老人佔總人口的比率,比實際為低,這就是低估了,至於為什麼會這樣,並不重要。

醫管局員本成本:
06/07年度:230.47億
05/06年度:230.44億
04/05年度:234.12億
03/04年度:251.70億
02/03年度:247.97億
01/02年度:250.72億
00/01年度:235.74億
99/00年度:231.63億
98/99年度:223.70億
97/98年度:201.00億
96/97年度:180.17億

我寫的時候沒有check過,但看來我的guts feeling沒有錯。零二年至零六年醫管局開支減少的原因,相信與政府赤字閂水喉有關。如果政府不閂的話,我相信不會減到開支。

我連是否必然會人口老化也有疑問,何況醫療融資呢?

藍天蔚

波蘿游 提到...

我們討論的是明義開支增長,假設實質增長不變,但因為經濟好景,GDP及通脹,明義開支自然有增長。

藍兄前文說“醫管局。。所以實際的開支應該沒有減少”,但然後指出數字,支出明明是02年的250.72億減至06年的230.47億,但工作又多了,但閣下還可以說自己的gut feeling 沒錯,佩服,佩服。你可以不滿減幅,但請就不要扭曲事實。

藍天蔚 提到...

波蘿游:

1. 你不明白什麼是nominal value的話,請你找本econ 101的教科書看一看(說不定不用那麼深,可能中學教科書都有)。小弟不是經濟學家,但是什麼是nominal value,怎樣計real value,我還是有信心不會攪錯的。

BTW,是「名」義,不是「明」義。

2. 我沒有說醫管局開支下跌,我那句是「醫管局和政府員工開支,是最大筆的開支,而這批人士的薪酬未必有下跌(雖然有減薪,但是所有員工都有增薪點,所以實際的開支應該沒有減少),所以,因為經濟不景而令名義開支沒有增長的說法也難合情理。」

所以我後面一路說是員工的薪酬。

你要說成「醫管局政府的員工開支」我也沒有辦法。你有你誤讀的人權,但我有不被老屈的人權。

藍天蔚

波蘿游 提到...

藍兄

“而這批人士的薪酬未必有下跌。。”

總薪金支出減少了8%,而員工人數又因工作增加而上升了2%。閣下還可說他們的薪酬未必有下跌,又是另一經濟怪論。

不如你找一個升了職的醫管局員工,然後指著他說:

“看,這傢伙人工加了40%,可想而知醫管局的職員人工一定加了很多”

這是現今傳媒慣用的手法。

藍天蔚 提到...

波蘿游:

我的文章是講哈佛報告預測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超高增長,但這個預測嚴重失準──與政府預測盈餘有得揮。

哈佛報告用九六年前的數據預測九七至一六年的醫療開支變化。但九七年與零六年比較,醫管局人工開支即使因為政府赤字被大幅削減,但卻仍由九六年每年一百八十億元增至零六年二百三十億,增幅是兩成七。

我列出的,都是醫管局年報的資料。如果閣下發現醫管局年報原來虛報資料,誇大員工開支騙取政府公帑,大可以報警或要求審計署調查,相信閣下可以揚名立萬。

如果閣下認為這也不是「增加」,而是「減少」的話,或者閣下是火星到來。藍天蔚不懂火星語,未能明白閣下意思,恕在下孤陋寡聞了。

藍天蔚

波蘿游 提到...

藍兄

佩服你的選擇性比較方法,何不用86年的公營醫療支出與06年比較,你會發覺公營支出近20年增加更多。

閣下的比較與前文一樣,只看數字,沒有考慮十年來:

1。醫管局成立之初,服務水平提升了多少,以前是帆布床年代
2。醫護人員增加了多少
3。主要的老人醫療數目增加了多少

佩服 佩服

藍天蔚 提到...

波蘿游:

用九六至零七,因為九七以後是哈佛推算的部份。哈佛報告推算十年內醫療開支大增,但實際數字顯示沒有。我要證明的,是哈佛報告只是嚇人報告。

如果:
1. 醫管局的服務水平提升了很多
2. 醫護人員增加了很多
3. 使用服務的老人增加了很多

但是:
醫療開支仍是只是哈佛報告所推算的開支的四成

這麼少錢都做得這麼好,那更顯示我們毋須供強醫金了!是不是?

藍天蔚

P.S. 你找到中學教科書看了嗎?明白什麼是「明」義開支了嗎?希望你先打好基礎。基礎很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