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了,如果政府上述推測正確的話,政府是否負擔得來呢?如果市民要供款的話,要供款多少呢?
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測,到了二零三三年,香港的人口約有八百四十萬人,比零四年多近一百六十萬人。不過,新增的人口,幾乎全是老人,所以,我們可以假設,屆時香港的勞動人口,與現時約三百六十六萬差不多。政府建議月入一萬元(現時入息中位數)以上都要供款。好了,如果供款的話:
每人每月供款(元) | 每年所得供款(億元) |
300 | 65.88 |
500 | 109.80 |
700 | 153.72 |
1000 | 219.60 |
1500 | 329.40 |
2000 | 439.20 |
3000 | 658.80 |
4000 | 878.40 |
5000 | 1098.00 |
6000 | 1317.60 |
政府假設到了二零三三年,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,會增至一千八百六十六億元。政府會繼續付出多少,用於醫療開支呢?在二零零四年,政府付三百七十八億,屆時會付出多少:
假設 | 政府付出 (億元) | 市民每年集資額(億元) |
政府開支達到本地生產總值20%,而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,佔政府開支17% | 1160 | 706 |
政府開支達到本地生產總值17%,而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,佔政府開支17% | 986 | 880 |
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15%(07/08年度為14.7%),而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,佔政府開支17% | 870 | 996 |
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15%(07/08年度為14.7%),而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,佔政府開支15% (07/08年度為14.1%) | 768 | 1098 |
即是說,到了二零三三年,「最樂觀」的情況,市民每月也要供超過三千元;如果政府不願意增加在醫療方面的承擔,而只願意維持在現時的水平,則市民每月要供款五千元,才足夠應付額外的醫療開支!而不是政府諮詢文件所說的三百至五百元!我真的懷疑政府寫文件時,是否寫漏了一個零。
筆者要強調,由於政府在諮詢文件是用「實質開支」推算,所以,這篇文章所涉及的數目,全部都是以「實質開支」計算,即是說,月供三千元至五千元,是以二零零五年的價格計算!到了二零三三年,由於通脹關係,這每月供款三千至五千元,會因為通脹而飆升,至於屆時的數目,筆者已不敢想了。
我與很多朋友討論過這個供款的數目,他們一聽到這個數目,第一個反應是什麼:我拿綜援算了!政府是不是無端端招惹市民想做懶人的option,是不是呀?周一嶽,張建宗得罪了你嗎?
3 則留言:
藍兄
十分欣賞你對知識追求的態度,相比之下,生果報那班全職評論員,懶惰得一點分析也不做,只懂為反對而反對。
但閣下雖然其志可嘉,經濟及財務方面還要多下功夫,再多給你一點意見:
“香港的實質公共醫療開支將會增至一千八百多億元(二零零五年價格)。”
請不要亂寫,諮詢報告沒有”實質”二字。就算價格沒有上升,GDP亦可隨科技及效率提升。以96至06十年為例,物價減了4%,同期GDP卻增長了20%。
所以報告特別加上GDP增長(05年價)作為比較,期間增加了165%,即是2033要搵$1800億,相當於05年要搵 $1800 /2.65 = $700億既難度。以同樣道理,05年月薪一萬,每月供$500,2033年時花同樣努力,他可以供$1300(05年價)。
“即是說,到了二零三三年,「最樂觀」的情況,市民每月也要供超過三千元“
閣下完全忽略融資的目的,是好天收埋落雨柴,而漏算了之前廿年的累積儲備。
首先,2033年要搵這3000元,等於現在搵$1100的難度。如果聽你話,即供$1100,政府第一年已有$240億額外盈餘,然後「每年」都有額外盈餘,但因老人增加,每年盈餘會遞減,在2033年減到$0,如果以3%投資回報計算,到時總累積會滾存到約$5000億。有$5000億在手,到時D人就咪可以十幾年唔駛供。
現實當然唔係咁辛苦,因為冇人願意供$1100。如果改為月供$500,15-20年後,估計會有一兩千億累積盈餘,到時就靠這補貼其時市民再後15-20年的不足供款。這就是聖經裏面:七隻肥羊,七隻瘦羊的故事。
道理很簡單,趁現在大家有氣有力,供多少少,儲起筆錢,令下一代唔駛咁辛苦,明嗎?
再多一點意見:
藍兄一直集中批評政府計算方法,其實除非藍兄是精算或財務專業(表面證供不成立),否則只會理虧碰壁。想批評的話,應該集中於政府的假設是否合理,例如:
政府預算醫療開支,「單位成本」以GDP增長+1%實際增長為基準,是不符現實。以01至06為例,GDP增長了13%,但醫療開支通過資源增值,維持不變。較合理的預算應該是:GDP增長-1%,30年後的支出(以05年價計算),就可以差不多減半了。
波蘿游:
看來你始終攪不明白什麼是nominal value,什麼是real value,你始終要用火星語同我溝通,我真係睇唔明,沒有什麼可以討論。
按二零零五年價格計算的公共醫療開支,就是實質公共醫療開支。「物價沒有上升,GDP上升」,或者撇除通脹之後的GDP上升,都叫「實質經濟增長」,你還是再去學學什麼叫nominal value和real value吧。
經濟增長,市民的薪金的確會上漲,但是是否追得上通漲?你假設可以,但實際上不能。所以,你以為GDP增長了165%,市民的負擔能力也增加165%是錯的。
政府自九零年開始紀錄十八種行業的平均月薪。由九零年至二零零七年十七年間,十八種行業的平均薪金增長,只有一種達到經濟增長的幅度,絕大部份工種的絕大部份人士的薪金,根本追不上經濟增長,負擔能力不停減低。
如果政府的推測正確,即醫療開支增長,高於經濟增長,則市民的供款要追上醫療開支增長,基本上是沒有可能。
「融資的目的,是好天收埋落雨柴,而漏算了之前廿年的累積儲備」
這是你太天真。如果政府的推測不錯,公共醫療開支以每年超過一成的實際升幅增長的話,試問,我們的供款額是否能同步增長?即第一年供三百,到了第六年已要供近五百,再加通脹,分分鐘是一千了!
好了,若我們的供款額追不上醫療開支的增幅,那麼,我們不但不能儲錢,而且還會欠債。
舉個例子,第一年供三百,用完了。第三年,因為醫療費急升,本來要供三百五十才足夠,但是增加得太厲害市民反對,只能供三百二十,那麼我們其實欠三十,這樣下去,到了二零三三年,我們根本不會有儲蓄。我假設該年的供款只用於應付該年的開支,已是很樂觀。
現在市民供五百元,每年只有一百億元,但根據諮詢文件的數據,二零一零年,醫療開支已需要近六百億元,筆者估計政府最多支付四百億元,即是說,供五百元,兩年已不夠用,根本不可能儲蓄。你是中了政府的毒。
我是不是金融或精算專才,不用閣下煩憂。
藍天蔚
藍兄:
見你甚有求學精神,我都再講多D你聽。
“所以,你以為GDP增長了165%,市民的負擔能力也增加165%是錯的。”
請參考以下統計處95-05年港人收入統計,以證明藍兄才是錯的。
http://www.bycensus2006.gov.hk/FileManager/EN/Content_962/06bc_hhinc.pdf
十年其間,GDP約增長了20%,但物價則跌了4%。
參考月薪萬元以上人士(以下唔駛供強醫金),人數從145萬增至175萬,如果各人增幅相若,總薪金收入多了21%,比GDP增長稍高。
現實是人工越高,增幅越高。如果以各薪金中位數用加權計算(希望你唔會覺得太深奧),薪金收入最少增加31%,遠超同期GDP增長。如果強醫金以固定5%供款,以二萬為上限,都會有25%增長,高於GDP的20%增長。
對於過半基層人士(月入一萬以下),人工升幅較慢,可能會少於GDP。
希望藍兄的錯覺,不是因為身在其中,而有此誤解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