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

明報的恐怖社評

不知從那時開始,明報變成了大陸報紙。

據說,以往明報的社評是「知識份子」必看的,或許那時是金庸先生操筆,社論應該有份量很多,我輩可沒福份體會,可是,現在的明報,學了大陸那套亂用阿拉伯數目字,很令人討厭。用數目字不要緊,但可否用得緊慎一點? 不然,日後寫成為3心2意,真不知如何是好。

單看今天明報的這篇社論,已覺得不合格。整篇文章沒有立場,沒有立場,何來社「評」?究其原因,是明報已變成政府的喉舌報,政府立場天天不同,明報也不能有什麼意見,否則被人抽秤便不好,又或是,寫社評的人,根本不了解這個問題,隨便找些數字,幾句廢話,塞滿一千字便交差收工,好一份「最有公信力」的報章!

還有令人更看不下去的,是行文用字大陸化。

一兩年前,筆者有幸接觸過一位三十來歲,自稱明報記者的人士,滿口大陸口音。雖然筆者的確有點歧視大陸人,但是,現今初級記者多是廿來歲的年輕人,三十多歲還做前線的並不多,明報聘寫有大陸口音的人當記者,也難怪文章行文用字也大陸化。

寫文章是很地方主義的一種行業。香港的報紙,用大陸的行文,無論如何看不順眼,用新加坡的也看不順眼!

大陸文章的特色,一是一大抄,二是邏輯錯亂,三是廢話多,也是這篇社評的問題。

黑色:原文
紅字:藍天蔚大膽comment


鐵路交通新一頁 效益還看北環線 2007年8月16日

【明報專訊】落馬洲支線昨日正式通車,從歷史時空角度而言,是香港鐵路交通發展重要一頁;從加強香港與內地人民(「人民」是很大陸的terms,香港很少用)往來而言,有實際需要,對兩地互動和融合有積極作用,不過,從整體鐵路格局(「格局」也是後九七的詞彙)規劃而言,必須興建北環線,與西鐵連接,落馬洲支線才可以發揮最大效益。

接近100年以來(這句已顯功架,其實只寫「近百年來」已可以,既精簡,又不會出現奇怪的數目字)九廣鐵路在 香港與內地交通的角色,(綠色的字是廢話)一直最重要,(綠色的字是廢話)是兩地交通的大動脈,就算航空、水路和其他陸路交通日益頻繁的今日,仍然取代不了鐵路的重要作用,只要九廣鐵路有些什 麼事故,除了往來乘客受影響以外,香港的主副食品供應也會出問題(這種說法是廢話。反過來說,假如皇崗出了什麼事,羅湖火車的那邊,一樣會大受影響,這麼說,到底那一樣才有「重要作用」呢?)。因此,落馬洲支線開通(香港一直都是用「啟用」的)之後,「坐火車往返內地」只此一線、別無分線的日子,已經成為歷 史,市民日後要注意所乘搭的列車,是去羅湖抑或去落馬洲,否則搭錯車會費時失事。(廢話到唔恨,只用來塞滿版面的垃圾。我看不到有什麼值得寫,這等於告訴大家閣下母親是女性一樣。寫社評的人,還應該加入「搭東涌線往東涌,也要看清楚是否只到青衣」、「搭巴士記緊要看清楚路線......」。)

目前每日坐東鐵列車到羅湖過境的乘客,已經超過24(中文有廿四,佔不了多少版面,明顯是打字的人懶惰)萬人次,興建落馬洲支線,除了因應香港和內地發展需要,主要還在於起到分流作用,減輕東鐵和羅湖口岸所面對不斷增加的壓力

九廣鐵路對於落馬洲支線,預期首年乘客量每日約6(討厭的數字)萬人次,只及支線最高容量每日25(討厭的數字)萬人次的22%(兩成二不是中文嗎? 莫非明報的讀者水平低看不懂?)(極絀劣的寫法,九鐵怎樣「對」支線「預期」?莫非叫「支線」去總部,然後與「支線」開會?應該改為「九鐵預期落馬洲支線通車首年,每日乘客量約為六萬人次,只及其最高容量廿五萬人次的廿成二」);當中七成是舊有羅湖線的乘客,其餘三成,即約1.8(討厭的數字)萬是新增客源。嚴格而言,九鐵對落馬洲支線通車初期的預期乘客量,門檻訂得不算高,即使這樣,能否達標仍待觀察。(其實說了什麼呢? 好像沒有說過什麼。)

落 馬洲支線開通之後,只有要往返福田的乘客較明顯受惠,不過,《明報》記者採訪發現,目前福田口岸周邊交通接駁仍未完善,已經開通的公共交通路線雖然經過港 人熟悉的東門、愛國路等地,但是線路遙遠費時。經過20多年發展,羅湖口岸的群聚效應,已經超乎接待港人過境的範疇,成為深圳的重要商業區,預料未來福田 在格局上難以取代羅湖,看不到港人會大規模捨羅湖而就福田的可能(xx的可能,根本不是中文的寫法。這句其實可寫為:「羅湖經過廿多年發展,已從接待港人過境的區域,演變成深圳的商業[其實是港人的消費區]重鎮,福田在短時間內,難以取代羅湖的地位,故此,我們也看不到港人會捨羅湖而取福田」);另外,以現今落馬洲支線的局限(請問是什麼局限? 讀者不是九廣鐵路,不知道新支線有什麼局限),能否吸引更多乘客使用,也是疑問。(又是沒有立場的廢話)

新界西 北居民要循落馬洲支線過境,其實與現在乘搭東鐵一樣,先搭乘(搭乘也是大陸的用法,香港一直用「乘搭」)其他交通工具接駁(接駁不可能跟「,」,這句可以刪除接駁,可以改為「先乘搭其他接駁交通工具」),方便程度並無增加(英文才會這樣寫,中文不會這樣講,應該說「不見得比過去更方便」),因此,短期內乘客嘗新興頭(「新鮮感」不是更好嗎?)過去之後,港人到福田的人數會 否加速當地發展具決定性,若人數不足以創造龐大商機,則福田發展將有限,使用落馬洲支線的乘客也不會明顯增加(這是自大狂。深圳的西部一向較東部發達,而且商業中心區擴展,即使沒有香港人過境的影響,其本身也有發展的空間。舉個例子,過去機場一直在九龍城,但為什麼香港最貴的地段是中環和銅鑼灣? 所以,福田能否發否與港人是否經那裡過境根本無關。);就算在政策推動之下,福田飛躍地發展起來(這是很差的中文,應該改為「即使福田因中央政策促使而飛躍發展」), 但是如果無北環線(錦上路至落馬洲),還是會窒礙乘客使用落馬洲支線的意欲(是意慾,而且,最多只是新西的人沒有興趣,不致於如此嚴重)。因此,北環線是落馬洲支線發揮最大效用的關鍵,缺少了北環線,落馬洲支線有可 能淪為「小白象」工程。

政府原來的規劃,落馬洲支線會跟北環線接軌(兩線支線會接駁,但不一定接軌!),新界西北的居民日後可以從錦上路站出發,取道北環線到落馬洲過境,或可 在日後的洲頭站轉乘列車往上水,來自市區的乘客亦可乘西鐵轉車過境。不過,政府決定港深廣高速鐵路採用專用方案之後,北環線會否按原計劃興建,頓成疑問。 對此,政府未有明確政策宣示(大陸喜用「宣示主權」,而且多數是對台灣,原來北環線已到了要「宣示」的地步!)

多年前政府曾經雄心勃勃,在本港境內發展鐵路集體運輸網絡之餘,還積極規劃與內地的鐵路網絡接駁(又是「接駁」問題),西鐵延伸至 葵涌貨櫃碼頭,把珠三角地區的貨櫃運來香港出口,也在構思之中(這句改為「多年前政府曾經雄心勃勃,既發展境內鐵路網絡[係人都知鐵路係集體運輸],更積極規劃使其接駁內地鐵路網,包括將西鐵貨運線伸延至葵涌碼頭,讓珠三角的貨櫃使用香港的港口」是否更精通順?),但是,隨著本港貨櫃港(連老董也沒有寫過的「貨櫃港」,由明報來「打造」,真令人感動)功能褪色,近年已經鮮有提及(誰沒有提及呢?),我們認為,政府應該因時制宜,重新檢討 鐵路運輸政策,以切合實際所需(咁明報意見係點呢?)。北環線的興建(將動詞當明詞用,是大陸劣等文章的「範本」,不說「興建北環線」,改為「北環線的興建」是多麼的浪費。筆者舉個例子,我一般說:「我們去游泳」,但按這種動詞變名詞的邏輯,便要改為「我們去進行游泳」,這是多麼垃圾的社評啊!),只是其中之一而已。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恐 "怖" 才是對的。

藍天蔚 提到...

ar, thanks..